“对,楼板作为直接承重构件,实际抗裂冗余度并不大。
这种情况得增强局部荷载,计算出合理的钢结构设置。”
具体操作繁杂,单凭口述说不清。
沈怡就近搜索出一个成例:“前年我做了通州一个文化馆,有点类似你说的这种情况,周末我有空,要不领你到现场瞧瞧去?”
没有比观摩相似建筑更能提供指导的捷径了。
星期六沈怡如约陪他去往那座文化馆,实地详细介绍了她当时设计承重体系的思路,相当于为他的设计探索提供了一份指南。
二人里里外外转了个遍,停在馆外的咖啡店休息。
邱逸买来饮料,落座提出新问题。
“刚才甲方来电话说要对地下层做优化,将停车场面积扩展一倍。
可《抗震规范》要求主楼基础底面不宜出现零应力区,这样改岂不是违规了?”
沈怡喝了一口抹茶拿铁,麻利支招:“别只看《高规》,《构筑物抗震设计规范》里也有一条说基座与地基零应力区面积不应大于25%,不是完全不能出现这种情况,得根据实际条件来。”
“可建筑物和构筑物有区别呀。”
建筑物指提供人类居住功能的人工建造物,如民用建筑、工业建筑。
不具备人类居住功能的人工建造物称为构筑物,比如水塔、桥梁、堤坝、沼气池等。
邱逸不知道二者的抗震规范能否混用。
沈怡笑道:“建筑物和构筑物的抗震要求是一致的,只是使用要求不一样。
你仔细去翻翻,这两本规范的注脚有不少自相矛盾的地方,就是这么来的。
停车场又不住人,算建筑物的附属设施,可以按《构筑物抗震设计规范》执行。”
邱逸惊喜:“你不说还真没人教我,这下又长见识了。”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