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朱元璋手下做事到底有多么令人胆战心惊啊!
倘若真要遴选出历史上最为可怖的老板,那朱元璋必定会名列前茅。
自公元1376年至1393年期间,朱元璋悍然发动了赫赫有名的“洪武四大案”
,一时间杀戮四起、鲜血横流,整个朝堂都被笼罩在了一片腥风血雨之中,甚至可以说半数以上的官员职位都是空缺状态。
如此一来,导致众多官员每天去上朝就如同赶赴黄泉一般惶恐不安。
那么,朱元璋缘何要掀起这惊世骇俗的“洪武四大案”
呢?而这“洪武四大案”
又究竟所为何事呢?
且说这所谓的“洪武四大案”
,分别指的是空印案、胡惟庸案、郭桓案以及蓝玉案。
其中,胡惟庸案实际上还可细分为胡惟庸案与李善长案两个部分,其时间跨度更是长达整整十年之久。
接下来,就让咱们首先从年代最早的空印案讲起吧。
依照明朝当时的规章制度,每年全国各地的布政司,也即各省的地方政府,均需派遣专人前往京城,向户部呈交当年本地的各项账目明细。
然而,由于这些账目类目繁杂多样,极其容易在统计过程中出现差错,从而导致账目无法相互对应、吻合的状况发生。
一旦这种情况出现,便必须将相关文件打回至当地重新修改。
要知道,那可是一个尚未拥有高铁和飞机的时代啊!
这一来一回,少则耗费数天光阴,多则长达数月之久。
这般折腾实在让人苦不堪言。
正因如此,他们绞尽脑汁地想出了这样一个应对之法:先盖上印章,然后再进行账目核对。
如此操作,固然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但同时也不可避免地留下了营私舞弊、欺上瞒下的可乘之机。
朱元璋获悉此事之后,龙颜震怒,当即下达圣旨要求彻底清查此案件。
经过一番严查,竟抓捕了数百名官员。
其中,负责盖章的官员被处以极刑,而副职及以下的官员则全部被发配充军。
“空印案”
乃是洪武四大案当中发生时间最早、且规模相对较小的一起案件。
然而,即便只是一次性抓捕几百名朝廷命官,在当时也引发了一场巨大的轰动与风波。
就在此时,有一名叫做郑立的书生斗胆向朱元璋进谏道:“这些官员纵然有所过错,但罪不当诛啊!”
朱元璋闻听此言,更是怒不可遏,二话不说便下令将郑立流放至江浦去服劳役。
当满朝文武大臣仍对“空印案”
心怀余悸之时,他们哪里晓得,“空印案”
不过只不过是一个开端罢了……
在随后漫长的二十个春秋岁月之中,人们才渐渐领悟到,在洪武年间随意围观竟然会是一件如此凶险万分的事情。
就在那令人震惊的空印案爆发之前的整整一年,那位备受敬仰的程一博和智谋过人的刘基相继离世。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刘基临终前夕,当朝丞相胡惟庸居然派遣手下之人专程给他送去了药物。
不仅如此,由于胡惟庸曾经在朱元璋跟前恶意诋毁并诬陷过刘基,所以在刘基亡故之后,民间便开始广泛流传着这样一种说法:刘基实际上是惨遭胡惟庸毒手谋害致死。
然而,面对这汹涌如潮的传言,朱元璋却选择了置若罔闻、佯装不知。
可鲜为人知的是,恰恰正是朱元璋授意胡惟庸前去给刘基送药的!
时光荏苒,短短五年过后,朱元璋突然下令将胡惟庸处以极刑,并罗列了他的四大罪状:一是独揽大权、结党营私;二是蓄意毒害刘基;三是故意阻挠边疆城池使节前来朝贡;四则是擅自作主把那些未曾入籍的女子,暗中赠予朝中文官作小妾。
那么,究竟要怎样玩弄权势、扰乱朝政,才能够使得朱元璋痛下杀手呢?不得不说,实在是颇为不幸啊,与前朝那些位高权重的丞相们相比较而言,胡惟庸这个所谓的丞相充其量也不过只是一个有名无实的“空头宰相”
罢了,犹如一个孤立无援的“光杆司令”
一般。
其实早在胡惟庸案件发生的前些年,朱元璋就已然不动声色地逐步将中书省原本拥有的巨大权力彻底架空了。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