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过年的,请热搜先放过考研人吧…



大过年的,请热搜先放过考研人吧…

距离过年还剩4天,原本是超级开心和快乐的日子,但万万没想到,#考研复试#莫名其妙地冲上了热搜第六条。

想想初试分数还都没公布呢,难怪很多23考生纷纷表示:“大好的日子,上这种热搜”“大过年的,滚…”

无奈的23考研人在热搜下“呐喊”|

事实上,词条下除了一部分是学习大V推送的学习资料、学习方法和学习课程外,最多的就是23考研人怒气冲冲╰_╯的回应:真的太没有天理了!非要让我们带着焦虑过年吗???

热搜专盯考研人?!

随着考研的人数越来越多,近年来关于考研的热搜也是频频出现。而总结来说,对学习有用的不多,但让人焦虑加倍的,却一抓一大把。难怪很多同学在私下里抱怨:“担心我们保持稳定的精神状态去考研吗???热搜你居心何在啊!!!”

由于疫情的原因,23考研人其实已经够难了,但热搜依然没有放过这群可怜儿……

23考研初试前,微博就充斥着各类让人紧张加倍的考研话题,打开热搜就能看见各种#考研XXX#,如#23考研倒计时#、#23考研延期#、#考研弃考#、#考前一周阳了怎么办#、#考研人楼道里挑灯夜读#、#考研学生校内搭帐篷学习#…

23考研人求热搜放过|

很多同学,着进了考场,坚持到了最后!本以为考完就可以好好放松放松了,好不容易熬过初试,想在寒假刷刷手机追追剧放松一下,结果一上网还是能看到各种关于考研的词条:#23考研答案#、#你后悔参加23考研吗#、#考研复试英语有多重要#…

在疫情中考研的23考生本就背负着巨大的压力,带着“考研”字眼的词条更是让大家敏感的神经一次又一次被拨弄。答案、时间线、线下复试、复试简历、英语口语,还没有从初试的压力中释放出来,就又被压上一座又一座大山,尤其在这些话题下的热议,总让考研人被动的卷进去,看吧焦虑,不看吧也焦虑。恨不得让热搜先消失一段日子。

制造焦虑:热搜非公共领域?

01

公共领域

公共领域这一概念由汉娜·阿伦特于1958 年在《人类条件》中首先提出,尤根·哈贝马斯于1968 年在《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中对这一概念进行发展完善。哈贝马斯认为,公共领域有三大要素:(1)具有批判意识的公众;(2)拥有自由交流、充分沟通的媒介;(3)能够形成公共舆论。在公共领域中,公众能够就公共事务自由讨论、充分交流,并在理性批判基础上达成共识,形成公共奥论,从而影响公共事务的处理和解决。(思考:你觉得现在的热搜算得上公共领域吗?)

02
热搜与网络公共领域

互联网技术发展,网络公共领域兴起为公共领域理论拓展了实践空间。我国网络公共领域发展经历了以论坛为主要平台到以微博为主要平台的变化。在当今媒介融合的全媒体时代背景下,微博作为一种新兴的提供信息分享与传播的平台,凭借其超强的时效性和平民化得到了广大用户的青睐,关注微博热搜榜更是成为众多年轻人的生活习惯。我们会通过热搜了解时事变化,很多突发的事件,都是以热搜的形式出现在我们的视野中。热搜既是媒介社会适应用户需求的必然产物,也是新媒体平台发挥社会公共职责的重要方式。因此,当前以微博为主的新媒体平台也逐渐成为了重要的网络公共领域,热搜作为微博的产物,对我们的认知、行为、态度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03
被私化的公共领域

微博热搜的存在价值和意义毋庸置疑,但是,其在运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也不容小觑,尤其是商业化、娱乐化的倾向从根本上影响了微博热搜的社会公共职责。那么热搜为什么会出现这些屡禁不止的问题呢?究其根源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

热搜是公共领域吗?|

一是利益驱动下的人为操纵行为。热搜具备议程设置功能,可以吸引受众的注意力,因而在信息泛滥的时代一些人或商家为了吸引受众关注而采取各种人为办法来操控热搜制造舆论,也就是“买热搜”“刷热搜”现象,更为严重的是已经催生了一个日渐完善的灰色产业链。

二是算法本身和用户结构的限制与影响。目前热搜榜的算法是把以关键词为标签的搜索行为转化为数据,而较少考虑行为背后的用户属性、信息本身的价值属性以及受众的个性需求和兴趣等,难免会使热搜榜的价值性和平衡性受到影响。

三是把关人的缺失导致对热搜信息缺乏价值判断。和传统议程设置相比,微博热搜存在着权威把关人缺失的问题。微博热搜的算法规则遵从的是数据至上的工具理性,缺少了价值理性的判断,因而也缺少了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感,从而难免会给受众的信息接受以及媒介社会功能的发挥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从媒介对用户的传播效果来看,热搜榜信息的单一性必然会影响用户的信息获取行为,容易形成传播效果理论所说的“信息茧房”,使网民尤其是年轻人沉浸在娱乐或琐碎信息中,远离有价值的公共议题或其他议题。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考研交流网 » 大过年的,请热搜先放过考研人吧…



赞 (0) 打赏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