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习近平总书记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讲话精神,深入挖掘黄河文化的时代价值,由山东广播电视台发起,沿黄九省(区)文旅部门、电视台联合制作了一档黄河文化溯源节目《馆长来了》。节目邀请了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历史学部主任,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王巍进行独家专访,对黄河文化做出进一步解读。(以下为采访实录)

Q1:《馆长来了》是一档黄河文化溯源节目,以文物作为黄河文化形成和发展的见证贯穿始终,在您看来,黄河文化在华夏文明中具有什么样重要作用?

王巍:黄河文化,总书记讲过是中华文明的主根主脉,这在考古上确实有大量的证据。比如粟黍的栽培始于黄河流域,还有黄河中游的仰韶文化的彩陶,曾经在6000年到5000年前向周围强烈地辐射,辐射的范围涉及长江上中下游、黄河上游下游、辽河流域和河套地区。这是第一次中原文化向周围强烈地辐射,我们认为这和黄帝炎帝集团的兴起密切相关。

黄河文化创造了很多文化理念,比如说中轴线。在5300年前,郑州巩义双槐树遗址有中轴线的雏形,前后几进院落、左右对称的格局最早是在夏代后期的都城河南洛阳二里头遗址形成的,包括龙的信仰也是。目前最早的考古发现在河南濮阳西水坡。6000多年前的墓葬中,一个人骨的两侧用蚌壳堆出龙虎的样子,而且东边是龙,西边是虎,跟战国、汉代的四神思想,“东青龙、西白虎”竟然惊人的一致,可以说很多思想观念都是在黄河流域最先产生的。

包括最早的青铜容器是出现在黄河中游。最早的王朝,夏王朝、商王朝、周王朝也是黄河流域产生的,一系列的政治制度理念,包括我们中国古代的礼制,包括中国古代丰富的思想,好多都是形成于黄河流域。所以总书记讲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主根主脉确实一点儿不假,就像一棵参天大树,有繁茂的枝叶和庞大的根系,主根系在黄河流域。

Q2:黄河文化随着中国历史的发展不断走向世界,您认为它对世界文明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王巍:黄河文化在它产生发展过程当中,和周围区域的文化发生了密切的关系,以黄河文化作为主根主脉的中华文明,也和其他区域的文明发生过联系。比如说大约5000年前,西亚原产的小麦、黄牛、绵羊、冶金术相继经过中国的西北传入了中原;我们华北地区发明的粟黍在大约同时期向西传播。然后还有我们的丝绸。丝绸现在看来不晚于6000年前已经在黄河中游出现,成为丝绸之路重要的贸易的产品。当然还有我们的漆器,还有我们的玉器等等。所以总书记讲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文明的动力,中华文明善于吸收其他先进文明因素,同时自己的先进因素跟其他文明交流。在这当中,我觉得黄河流域的文化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Q3:您认为溯源黄河文化对我们来说有怎样的意义,您希望通过这档节目向观众传达什么,让社会了解什么?

王巍:虽然黄河流域的民众生活在这样一个区域,但是实际上对于我们百年来考古所了解的黄河文化,及其对中华文明的贡献、对世界的贡献,了解的还是不多的。所以我们很希望通过这样的节目,让黄河流域的民众,让华夏的子孙和全世界炎黄子孙来了解黄河文化在人类历史发展过程当中的地位和作用。

《馆长来了》节目把沿黄九省的博物馆当中的国宝性文物、最能够反映黄河文化的文物集中地展示,展示的不仅是文物本身,也是这些文物背后的故事。它所表现的黄河文化的深邃的内涵、丰富的内容和取得的辉煌的成就,我觉得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这比一篇文章要更生动,更具体,所以我高度的评价我们这次节目的设置,站在山东,能够把沿黄九省的这些博物馆都动员起来,请他们来共同的讲述黄河文化的故事,这绝对是一个创举,所以应该大大地点赞。

Q4:从考古的角度来溯源黄河文化,乃至溯源中华文明,从近年来您的亲身体验来看有着怎样的进步?取得了哪些成绩?

王巍:党的十八大以来这十年,是中国考古学百年史上发展最快的十年。总书记高度重视,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媒体大力地宣传,民众对考古的了解和热情越来越高,可以说是中国考古进入了一个发展最好的时期。我们可以从这样几个方面来得到反映。

首先是考古发掘。第一,主动性的考古发掘越来越多,基本建设考古始终是占了大头,但是最近这十年,尤其最近三年,主动发掘占的比重显著增加,考古学家更多地围绕学术研究设置课题,设置发掘项目。

比如说中华民族探源工程。从2002年启动到现在20年,最近十年也有长足的进步,包括有很多从探源工程的角度设置的发掘项目,有很显著的成果。比如说良渚遗址的水坝,这个长十几公里的大型水坝是世界同时期规模最大的;以及630万平方米的外城,相当于八个半故宫这么大。石卯也是近十年取得长足进步,包括郑州的巩义双槐树,5300年前的河洛古国等等。可以说文明起源形成相关的工作一直都有重大的收获。

第二,我们的发掘项目从十年前的每年数百项,增加到现在每年一千几百项的发掘项目。

第三,从时代上看,原来占大头的是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考古,夏商周考古。现在是各历史时期的考古,秦汉以后,甚至一直到明清的考古普遍地增加。这样的话,我们对中华文明的起源、形成、发展的历史,对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认识更加全面。

第四,从区域上看,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始终是发掘最多的区域,但是最近十年边疆地区,西藏、新疆、内蒙,包括东北,包括我们的沿海、华南,甚至包括澳门、香港的发掘全面开花。边境地区虽然在中国看来可能是边疆,但是在整个世界范围内、世界史范围内,边疆地区往往又是跟周围的邻国相近的,比如中国的东北,又是东北亚的文化中心。我们中原的黄河流域文化、长江流域文化,往往通过这些边缘地区传到更广阔的地区,包括丝绸之路,所以这也是另一个特点。

还有就是自然科学技术手段的应用,在这十年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不仅是史前时期,现在历史时期的考古,各种自然科技手段的应用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另外三星堆这样的现代化设备,现代化的大棚,恒温恒湿的方舱,多种技术手段的应用,几十个团队,我觉得代表了我们中国考古的一个最新的样板,回顾起来中国考古的理念、发掘的方法、研究的手段和成果确实是爆发性地增长。

除了这个之外,中国考古正在从象牙塔里走出来,日益走向民众,从一个大家比较陌生的,或者充满想象的学科和领域走向民众。总书记讲考古不但是一项重要的文化事业,而且是具有重大社会政治意义的工作。它的成果能够让我们的国人,让我们的青少年,乃至让世界看到中华文明的辉煌灿烂、对人类做出的卓越贡献,增强我们的历史自觉和民族自信。所以我觉得现在中国考古在迎来了100年的基础上,正在迈向一个新的百年。我相信我们新时代考古的大踏步发展会取得更丰硕的成果,也期待有更多的年轻人能够投身考古事业,能有更多的媒体投身到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华文明的行列之中,让我们的民族复兴有更强大的精神动力。

王巍教授阐述了黄河文化的深厚内涵和重要地位,肯定了溯源黄河文化的重大意义,对《馆长来了》节目做出高度评价。溯源黄河文化,照见中华文明,《馆长来了》即将播出,敬请期待。

馆长来了

5月3日起 山东卫视
(每周三21:30播出)

5月5日起 山东电视文旅频道
(每周五19:00播出)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考研交流网 »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赞 (0) 打赏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