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综逻辑多少分(管综逻辑多少分合适)



管综逻辑多少分,管综逻辑多少分合适

什么是成本管控的底层逻辑:利益链和让数据改善。也就是是在成本价值链中嵌入利益链,同时构建数据体系,让数据带来成本改善。

PART.1

在成本价值链中嵌入利益链

什么是有效的成本管控?或者说什么成本管控才能创造价值?

很多人可以说是需要建立全员成本管理思维,形成全员成本管控文化。其认为思想决定行为,所以只有建立了全员管控成本思想,比如通过培训、通过在车间拉成本标语等让大家建立成本管控思想,那么大家的行动都会统一到降本增效上来。这种说法的背后,认为人的一切行为都是思想驱动的,只有改造大家的思想,就可以统一大家的行动。可是,我认为在企业管理中,企业文化虽然很重要,但是并不是带来行动改善的根本因素。

也有人认为有效的成本管控,一定是通过成本分析,发现问题,然后改善问题。首先只有遵循成本改善路径(理解生产业务,分析成本,找到成本根本问题,确定成本核心动因,找到制造数据归集和管控指标,确定成本改善方案。)的成本分析,才有可能带来成本改善。其次对于我们找到的成本根本问题,可能只是行为的根本,而不是最底层的根本,什么是底层的根本我认为是利益。所以不触及底层问题,可能只是一次次对行为的纠偏,在不断重复发现同样的问题,解决同样的问题。

那么到底什么是有效的成本管控呢?我认为有效的成本管控或者能创造价值的成本管控,一定是基于利益为核心,然后通过思想、能力、行动、反馈构建的行动体系。如何理解这个关系,请先看我一下画图:

上图中圆圈核心是利益(包括物质利益和情绪利益),分别向外拓展出四条线。

向右延伸的是行为改善核心线。圆圈往外依次是:思想、能力、行动、反馈。

向左延伸的是行为改善支撑线。圆圈往外依次是:企业文化、组织力、制度和流程、激励。

向上延伸的是管理战略线。圆圈往外依次是:战略、预算、过程控制、业绩管理。

向下延伸的是成本管控路径线。圆圈往外依次是:精益管理理念、作业能力、作业标准、作业考评。

如何进一步理解成本改善以利益为核心的观点?首先我们要知道在成本价值链中,利润点(同时也是利益点)都有哪些。下图将制造业成本利润点予以展示出来。

很多时候,我们对于成本改善,都是针对上图的价值点进行改善。但是我们还是没有把“利益”放进这个价值链中,所以很多时候改善可能不一定能见到真效,就比如很多企业搞精益生产,花了很多咨询费,最终成本没有改善,财务报表上的数据没有改善,成为了“一顿操作猛如虎,一看就是250”的笑话。

如何把利益点放进企业成本价值链之中呢?先看我画的下图:

理解上图,首先我们要知道,目标成本=定价-目标利润。这里面的目标利润,不只是公司利益和客户利益及供应商利益的博弈。还有部门利益和个人利益的设计。因此在研发设计阶段,此阶段是利润的设计,利益直接关联方是客户,利益间接关联点是供应商、部门、个人;在采购阶段,利润直接利益关系方是供应商,利益间接关联点是部门、个人;生产阶段,利益直接关联方式生产部门,利益间接关联方是个人(作业员工);在销售阶段,利益直接关联方是个人(销售员),利益间接关联方是客户、供应商、部门。

同时研发设计、采购、生产、销售本身之间也牵扯到成本关联点。传统的KPI只是针对部门设定考核指标,实际上各部门之间是存在相关关系的,如果只是部门考核指标,不设置关联考核,极大可能出现“各家自扫门前雪”的问题。实务中,也确认存在因为各部门和个人的利益与公司整体利益不一致,导致企业管理成本增加,最终导致企业运营不善的问题。

因此只有根据“利益点”和“利益链”,并把它们嵌入企业生产价值链之中,才有可能带来有效的成本管控。举个简单的例子,对于可以计件的生产企业,如果采用工时法,一定程度上来说,在激励方面可能不一定能改善员工的作业效率。但是如果采用科学的计件办法,明显会带来员工作业效率的显著提升,这就是计件基于员工利益,然后直接带来员工行为的改变。

此时有人可能会说,利益点不就是老板给员工分钱吗?一方面财务管理就是分配,其中包括如何分钱,但是分钱也是一门艺术。一方面分钱的最终目的是促进企业最终价值提升,也就是让分出去的钱,能够生钱。

还有人会说,在现在的民企里面,你要老板的钱,老板要你的命。这也确实存在这个问题,根本是多数民企在产业链低端,本身获取的利益有限,全靠挖人矿(人口红利)获得的利润空间,加之在一定时间我们企业用人存在挑选空间,所以企业做的更多的是如何用最少的钱办最多的事情,而不是分钱的事情。但是任何企业想基业长青,都必须是长期利益者,而不是机会主义者。

那么关于利益分配在当下财务管理界,以我个人之见,其实存在两种路径。一种是西方的绩效中心绩效考核,一种是稻盛和夫的阿米巴经营。

第一西方责任中心绩效考核

首先看我画的下图:

根据上图的责任中心绩效考核图,我们知道在这种“分配”方式下,其核心是通过将根据各部门的主要功能,划分责任中心,然后进行核算,最后根据责任中心的KPI指标对各责任中心进行考核。

这种方式下,虽然各部门的管控有了量化的指标,但是部门与部门之间,没有建立起“利益点”,而且部门与公司之间也没有建立起“利益点”。因此很多时候,就会出现部门KPI很好看,但是公司整体利润缺表现不佳的问题。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很多企业管理者认为,这是员工责任心不够,没有以企业为家,没有站在老板的立场考虑问题。所以很多企业就加大对企业文化的培训,讲究员工贡献,讲究员工要努力工作,讲究通过喊口号一样每天喊企业文化。但是这些方法见效甚微,因为没有触及根本利益。如何解决部门与部门不协调,部门与公司利益不一致呢?我认为稻盛和夫在这方面做了一定的思考。

第二种阿米巴经营会计核算体系

对于阿米巴,财务人多少都听过一点。但是以我个人认识,很多人把阿米巴与西方绩效考核混为一谈,其实两者根本上来说就是两回事情。

首先我们要了解什么是阿米巴,阿米巴,在生物学上,是指一种单细胞的变形虫。这种单细胞生物,无法再小了,是最小单位的生命体。稻盛和夫,其实是用“阿米巴”这个概念把公司打散,把部门拆成一个个独立财务核算的经营体。拆成一个个无法再拆分的阿米巴,其目的是:确立与市场直接挂钩的分部门核算制度、培养具有经营者意识的人才、实现全员参与的经营。最终阿米巴经营就是以各个阿米巴的领导为核心,让其自行制定各自的计划,并依靠全体成员的智慧和努力来完成目标。通过这样一种做法,让第一线的每一位员工都能成为主角,主动参与经营,进而实现“全员参与经营”。

其次如何理解阿米巴的核算模式?我根据读过的稻盛和夫的相关书籍,将阿米巴运作方式,以下图展示如下:

因本篇重点不是讨论阿米巴,所以上图内容细节不过多阐述了,主要是提一下关键点。

在阿米巴运作中,通过核算方式,将各部门与客户利益关联起来,而不是销售部门的事情。对于生产企业来说,生产部门成为与直接面对客户的部门,因此在生产过程中必须以客户利益为核心下开展生产经营活动。同时各部门之间,也用“内部定价”关联起来了,一定程度上来说对“管理内耗”可以起到一定的作用。

但是,在中国的企业里面,不少企业老板都听过,甚至企业里实施过阿米巴,最终解决是老板对面利润分配不再是遵循阿米巴,而是如哑巴一样,阿巴阿巴。为何呢?一是很多企业没有完全遵循稻盛和夫的阿米巴运作模式,成为中国特色的阿米巴(也可以叫部门承包制);二是企业没有解决核心的阿米巴会计核算和阿米巴内部定价问题,于是陷入管理内耗中;三是稻盛和夫阿米巴经营核心是“利他”思维,而很多时候老板从员工都是“利我”思维,或者只要求员工“利他”,而老板自己则是“利我”。

因此,不管是西方责任中心绩效考核方式还是阿米巴运作方式,似乎在解决管理内耗方面都存在一些问题。这也就是我前文说的利益分配或者说分钱是一门艺术。

那么有没有企业在利益分配方面做得比较好的呢?个人认为华为可能算是一个。大多数人,尤其是企业老板只知道华为的狼性文化。其实,华为核心致胜武器是对利润的分配。其利润分配的主要方式有:获取分享制度,全员虚拟持股。为什么这是华为的核心武器呢?还是回到我上文提到的,任何行为背后都是利益,企业管理和财务亦是如此,只有做好了利益分配,其他管理行为才有可能发生改变。

华为有了利益分配的核心制度,那么接下来在价值链上,华为又是如何设置利益点呢?首先我们看下图

在上图中,华为在集团层面集权了:资金管控权、内审、会计核算-共享财务中心,同时放权了:指挥权、决策权、拧麻花设置权。

在地区、代表处、项目这三个层级中,华为认为需要“让听见炮火的人来拥有指挥权”,同时从产品线和地区线两个维度对企业经营进行管理。

如何管理内耗以及利益点的冲突呢?在《华为财经密码》中提到:“区域织和产品线都有销售收入的考核指标,不同的是,区域组织对总销售额负责,而产品线是对各自产品实现的销售收入负责。在目标分解时,华为赋予了他们相应的“奖金包”的分配权,产品线想要推广自己的新产品时,可以对区域组织设立奖金包,区域组织拿到奖金包后就有了推广新产品的动力;同样,当区域组织希望将特定的产品推给客户时,可以对产品线设立奖金包,激励产品线按时间、按要求交付产品。虽然他们考核的是同一个销售指标,但这个指标是通过互相交流确定的,而且不同的部[之间可以设立奖金包进交叉激励,使各个部门之间形成合加力”

综上所述,成本管控的底层逻辑就是找到企业的利益链,然后实现科学的利益分配。但是不管是西方绩效考核方式,还是阿米巴方式,抑或是华为的方式,首先是根据自身企业特点进行设置,并让利益分配能够带来思想转变,最终实现行为的改变。

PART.2

构建数据体系,让数据带来成本改善。

成本管控的另一个底层逻辑就是,构建数据体系,让数据带来改善。很多时候财务人都知道要让“数据说话”,也就是通过核算让数据反映业务真实状况,让数据说真话,而不说假话。但是成本管控是不能停留在让数据说真话这个层面,还需要让数据带来成本改善。

那么业财融合本质是是要抓住数据的牛鼻子,构建数据体系,让财务数据和业务数据为生产管理服务。

什么是数据体系?数据体系如果用一张图来理解,就是如下图所示。

如上图所示,我们应该建立成本业务数据和成本核算数据两个维度的数据体系。传统的成本核算,只关注成本核算数据,而忽视了成本业务数据。因为传统的成本核算,只是为了让数据说话,也就是让成本核算通过数据说真话。而让成本得以改善,则需要用数据体系带来成本改善。

以下用制造中心指标体系表格进行说明。

项目

权重

单位

底线目标

挑战目标

理想目标

责任与激励

标准生产人工成本控制

35%

元/pcs

1.15

1.05

1.00

目标

实际

责任部门、人

关联责任部门、人

生产效率

15%

92.0%

98.0%

98.5%

目标

实际

责任部门、人

关联责任部门、人

标准物损金额控制

15%

元/pcs

0.1

0.07

0.05

目标

实际

责任部门、人

关联责任部门、人

产品直通率

15%

93.0%

95.0%

96%

目标

实际

责任部门、人

关联责任部门、人

工单结案及时率

15%

88.0%

93.0%

98%

目标

实际

责任部门、人

关联责任部门、人

异常工时金额

5%

10%

8%

5%

目标

实际

责任部门、人

关联责任部门、人

第一:根据自身制造特点,找到影响生产和成本变动的核心因素,然后设定相关指标并给每个指标赋予权重,最终形成考核指标。

第二:设定三级考核目标。三级考核目标与传统的一级考核目标不同,它的激励作用更加明显。使责任部门和个人,能够清晰的看到不同层级目标之间的激励区别,更加有利于发货组织的活力。

第三:设定直接利益和关联利益考核。传统KPI只是针对某个部门进行考核,而设置关联利益考核,则可以协调各部门之间的利益,使各部门统一到整体利益上来。

第三:财务部全程参与业务指标数据的计算,并负责相关指标的审核。很多时候业务指标是业务部门自己制定的,数据也是其自己管理,财务部门只是负责最终的“审核”。这种情况很容易导致,数据既不能说真话,更不能带来改善。

那么如何参与业务指标数据的计算呢?用以上表格指标体系进行说明,以上公式计算需要作如下明确:

1、单片产品人工成本=当月人工费用/算标准生产良品入库换数据

注:人力成本包含每位员工(岗位津贴,伙食补助,基本工,加班费,夜宵补助)组长加给,组长绩效,间接人员工资。

2、生产效率=(PMC排程生产工时/生产使用工时*100%)*(生产产出良品数/达成PMC排程数*100%)

注:PMC排程生产工时(指按IE核算各线体人力*PMC各线体时间,包含辅助人力工时)

3、单片制造耗损=当月正常工单生产损耗金额总和/当月正常工单生产总数量

4、直通率=一次性产出良品入库数据/投入数据*100%

注:计算正常工单,返修工单不参与计算”

5、工单及时结案率=每月实际按时结案工单个数/每月需按时结案工单个数*100%

6、异常总金额按6/4平摊后乘部门占比10%为目标值

工时金额=每月因本门内部的原因欠料影响车间生产停线的工时数*人民币(工价)

以上1-6点的数据计算,财务必须主导,其他部门参与,最终确定计算公式。只有这样业务指标数据才能说真话,最终才能改善成本。

资料来源:数豆职人

组稿制作:谢朝喜

责任编辑:李前

内容审核:李鸿

媒体合作:010-88379072

声明:本文所用素材部分来源于网络,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财务管理研究

管综逻辑多少分(管综逻辑多少分合适)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考研交流网 » 管综逻辑多少分(管综逻辑多少分合适)



赞 (0) 打赏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